从买办到创造者:一个新加坡人的反思与觉醒

2025-09-05 18:06:02 分享资讯

作者:eigen moomin

编译:深潮TechFlow

我们是那些勇敢者的后代,他们或因战争逃亡,或因饥荒避难,或仅仅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放弃了原有的一切,迁徙到这个岛屿上。

他们建立了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一个驯服了混乱、给予我们井然有序生活的地方。这样的生活让我们可以按部就班地过日子,甚至无需做出任何真正勇敢的举动。当然,你仍然需要努力工作,但我们也成为了第一个彻底“自我驯化”的移民国家。我们亲手熄灭了那种曾驱使我们的祖先,满怀饥渴与梦想,跨越大洋追求更好生活的野心。

这是一个富裕的土地,数十年来一直如此。我们的人民勤劳、努力且受过良好教育。我们的大学几乎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且未来还会更好。我们有幸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理性政府和高效官僚体系的国家。

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从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我们的“作物”在哪里?我们那些可以自豪地指点的本土公司在哪里?我们的“爱立信”或“诺基亚”在哪里?

我们对自己的称呼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从最初的“转口港”(entrepôt),一个连接中国与印度财富的贸易枢纽,到“制造基地”,我们用劳动雕刻硅片、炼制石油。今天,我们脱下工厂的工作服,换上了西装和实验室外套,从一个“基地”升级为一个“枢纽”——金融、生物科技以及《经济学人》喜欢的大量流行词汇。

尽管时代变了,新加坡人和工作的核心关系却未曾改变。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买办”(comprador)。作为服务型经济体,我们培养年轻人服务于银行、基金、实验室和工厂。从过去为西方公司充当中介,解锁东方的财富,到如今为东方公司包装形象,融入仍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旧的“老板”已逝,新“老板”取而代之;他可能看起来像我们,但我们依然只是他的工人。

至于那些本地的小“老板”们:有谁是真正值得敬佩的?每一个所谓的“成功故事”最终都归结为一种“寻租”(rent-seeking)行为。

在这里,你可以通过提供极少的价值赚到很多钱。找到政府热衷的新政策方向,成立一家咨询公司,承诺实现这些流行词汇。申请政府补助,不做任何实质性工作,只需发表炫目的演讲并举办“研讨会”。或者,如果你不擅长滔滔不绝,就从中国采购 OEM 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以“本地企业家”的身份加价两倍出售。至于房地产大亨,现代历史早已给出了对那些靠土地发家的人的正确判断。

我们最聪明的人才从不去创造——他们太聪明了,知道这条路风险太大!我们新加坡人聪明到明白,最安全的投资回报方式是观察别人做什么,然后做得更好。我们擅长数学,直觉上知道创业的风险回报比远低于当投资银行家、顾问、律师、医生或软件工程师,而且后者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更高——看看这项研究,90%的初创公司最终都会失败!#p#分页标题#e#

而当那种“我们是一个没有值得骄傲的企业堡垒的国家”的空虚感袭来时,我们就会写文章,制作精良的 CNA 纪录片,解释我们为什么无法创新。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不采取任何行动,因为我们至少已经如此“专业地”诊断了自己的问题。

当然,问题在于文化。它始终与文化有关。我可以引用上千位经济学家和评论家的名字,引用上百个比我更聪明的头脑,但最终一切都归结为那个简单的词:文化。

聪明的人

我们的教育体系残酷无情,奖励那些屡战屡胜的人,却把那些随时可能失败的人排除在外。那些犯下哪怕是一次考试就搞砸了的严重罪行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被迫在新加坡的生活中走很长的路(当然,除了那些有钱到足以支付出国留学费用的人)。

当你终于进入大学时,你已经经历了两轮竞争激烈的考试洗礼,每一轮都声称会赋予你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技能和知识,但实际上,它们教给你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千万不要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个。

面对这样的体系,理性的回应就是拼尽全力往上爬,以免被底层的“木屑机”碾压。但当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决定你的未来时,谁又能承

本资讯链接: - 元宇宙之家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