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游学总结:Crypto,AI 和硅谷的创新奥秘

2025-09-08 11:15:21 分享资讯

8 月 17 日至 23 日,我参加了 Uweb 组织的 2025 美国硅谷 Crypto 产业游学团活动。我没有完整的参加过这种形式的游学团,这是第一次。以前远观游学这种形式,距离产生偏见,颇有不以为然之感。本来素不相识的一群人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临时凑到一起,在很短的时间里走马观花,能学到什么?我原先是很怀疑的。尤其是看到别人写的一些声情并茂、用力过度的游学总结文字,广告感十足,反而可疑。

这一次我自己亲身全程参与,出乎意料,竟然非常有收获。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我在硅谷的故旧也比较多,去的次数也多。尤其是最近这一年,因公因私,去了好几次,所以在这次行前期望不高。常来常往的地方,也算是国人赴美科技朝圣的热门景点,各种诚意分享和吹捧炫耀的内容看得多了,还能有什么新鲜的?然而这次在在于佳宁校长率领之下,二十几位团友一起度过了内容丰富、信息量爆炸的一周,实话实说,获得感满满。事后我自己反问,为什么我自己去了几次,也见了不少人,却并没有这么大收获呢?答案似乎也很显然,自己去硅谷,只能把自己的资源网络用起来一部分,而游学团这种形式,则能把组织者和所有团友的资源网络聚合叠加起来,形成能量场,集中释放,与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形成了很多碰撞,触发了很多思考。回到澳洲之后,沉淀了几天,现在更觉得有必要把这次游学的一些主要收获总结成文字,跟读者分享。

因为这次的游学,我之前香港行的系列总结文章也耽搁下来。不过也是塞翁失马,去了硅谷一趟,有了对比,对于香港 Crypto的形势反而反而认识得更加清楚了。这一段时间我会集中精力把硅谷和香港行的总结文章陆续写出来。不过趁着记忆犹新,我想插个队,先把硅谷行的总结发出来。有一些读者在后台一直催更我的香港行总结,请各位稍等,我这次一定不鸽。

这次游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进行完整的记录,我只是将自己体会最深的若干个点总结成文字。每一节一个主题,每一节都可视为一篇独立文章。仅代表我个人的思考,既不能完整客观地反应本次游学的全貌,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方面的建议。

新一轮 Crypto 繁荣正在成为共识

我本次硅谷之行的主要发现,就是美国科技界已经普遍形成了共识,认为一轮 Crypto 的繁荣即将到来。我们见到和交流的每一个人,无论参与 Crypto 程度深浅,也无论对于 Crypto 的认知,甚至也包括一些对 Crypto 抱持偏见的人,都认为 Crypto 将迎来一个繁荣期。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态度,比如中国和欧洲是否会跟进,而是认为,哪怕全世界其他地区不跟进、不响应,仅仅依靠美国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条件,就已经足以掀起这样一场行业繁荣。#p#分页标题#e#

这种乐观的根源,毋庸讳言,主要就是特朗普政府的 Crypto 新政。除了积极推动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和市场结构法案(CLARITY Act)之外,特朗普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各种场合公开支持 Crypto,并躬身入局,深度涉足相关业务。因此,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渐聚合,硅谷的人们普遍认为,Crypto 产业即将迎来一个长时间、大规模的繁荣,而美国不单是这一轮 Crypto 繁荣的策源地,而且也将是中心。

这种判断传递了一种紧迫感。

在这次行程的最后一天,我参观了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黄仁勋楼,看到了下面这件展品:1996 年谷歌两位创始人在斯坦福博士生宿舍里手工搭建的谷歌第一台服务器,外机箱用了很多乐高积木拼接而成。这是斯坦福工学院一个著名的展品,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我这个年龄的人看到它,确实还是别有感触。曾经有了解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人告诉我,大概就在这台服务器诞生前后,中国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办法曾经很幸运地选对了方向。当时曾有方案是由电信部门按照管理固定电话的方式来管理互联网,如果真的走了这条路,则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恐怕是泯然众人,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故事也肯定是面目全非。幸好当时中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三十年来互联网产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时移世易,不知道三十年后的人们还能否带着一种“我们没有错过&rdqu

本资讯链接: - 元宇宙之家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