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发布,我发现币圈最大的“苹果思维”是囤币

2025-09-11 10:30:40 分享资讯

撰文:David,深潮 TechFlow

今天整个科技圈都在讨论一件事:iPhone 17 发布了。

朋友圈、微博和小红书铺天盖地都是苹果的消息。有人熬夜看了发布会,还有人在算价格是否值得。

不过今年的讨论画风有点特别。除了新品本身,中文互联网上还火了一个新梗:

“安卓思维”和“苹果思维”。

有人总结说安卓用户是“性价比思维”,凡事都要比参数、算价格;苹果用户是“体验思维”,愿意为生态和品牌付溢价。

然后这个梗越传越广,从手机圈传到了各个领域,大家开始用这两种思维来形容做事方式。

就在小编刷着这些讨论的时候,加密推特上 Coingekco 发的一张图跳进了时间线。

2011 年,买一部 iPhone 4S 需要 162 个 BTC;2024 年,买 iPhone 16 只要 0.014 个 BTC。按今天 iPhone 17 的价格算,大概是 0.07 个 BTC。

我盯着这张图看了好一会儿。每当用币本位计算商品价值,人总是会心疼自己亏过的币。

在大家都在讨论“安卓思维 vs 苹果思维”的时候,我在想另一个问题:在币圈,什么才是真正的“苹果思维”?

如果说苹果思维是相信某个品牌、某个理念,然后长期持有不动摇,那么从 2011 年握住 BTC 到现在的人,是不是最彻底的“苹果思维”践行者?

这个想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币圈的很多现象。

币圈里的那些思维标签

币圈可能是全世界最喜欢贴标签的地方。

“钻石手”还是“纸手”,“Builder”还是“Trader”,“价值投资”还是“投机”...我们总在给自己和别人分类。

现在,“安卓思维”和“苹果思维”这个梗传到币圈,倒是意外地贴切。

什么是币圈的“安卓思维”?

核心是一个字:搏。

相信小资金必须承担高风险才能翻身。BTC 从 9 万涨到 18 万才翻倍,但一个土狗可能一天翻 10 倍。他们追求的不是稳健增长,而是阶层跃迁。

这种思维的逻辑链条很清晰:普通人没有资源优势→必须找到不对称机会→新项目和新概念最可能产生Alpha→所以要不断尝试、不断轮动。

那什么是币圈的“苹果思维”?

核心也是一个字:囤。

相信时间比选择更重要。不是不想赚快钱,而是认为追逐热点的期望收益是负的。与其在 100 个项目里亏 90 个赚 10 个,不如选一个确定性最高的长期持有。

#p#分页标题#e#

这种思维的逻辑同样明确:市场短期不可预测→大部分人跑不赢大盘→BTC是唯一经过时间验证的标的→拿住就是胜利。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激光眼”头像,个人简介里可能就一个词:Bitcoin。

有意思的是双方可能互相不理解,甚至互相怀疑。

安卓思维看苹果思维,觉得这些人太保守了,Crypto 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地方,你要稳健为什么不去买茅台?

苹果思维看安卓思维,则是这些人在刀尖上跳舞,今天赚 10 倍明天归零,最后算总账大概率是亏的。

双方都有自己的信仰。一边信奉 WAGMI,一边则信仰 HODL。

但这两者可能根本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处境问题。

一个拿 5000 块进场的年轻人,和一个拿 500 万进场的老钱,他们的最优策略能一样吗?

前者即使亏光了,无非是两个月工资;但如果赌对了,可能改变人生。后者赌错一次,可能就万劫不复。

所以“安卓思维”的人说得也没错,不赌,怎么翻身?“苹果思维”的人也有自己的立场,保住本金才能长期生存。

这就像有人问你,买 iPhone 还是买安卓?

答案永远是看你自己要什么。

“苹果思维”的奇妙映射

表面上看,币圈和“苹果思维”应该是绝缘的。

毕竟,Crypto 的诞生就是为了打破垄断、拥抱开放、推动创新。而苹果恰恰代表着封闭生态、中心化控制、渐进式更新。按理说,币圈应该天然排斥“苹果思维”才对。

但现实却充满了讽

本资讯链接: - 元宇宙之家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建议。